为何今天仍需阅读鲁迅?
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,鲁迅的名字似乎成了教科书中的一尊塑像——人人皆知,却少有人真正走近。但若你翻开闵开德与吴同瑞合著的《鲁迅文艺思想概述》,便会发现:鲁迅从未过时。他的笔锋如手术刀般剖开人性与社会,他的文艺思想更是一座跨越时空的灯塔,照亮当下文化困境的症结。
坊间对鲁迅的解读常陷入两极:要么神化为“斗士符号”,要么窄化为“匕首投枪”。本书却以严谨的学术态度,将鲁迅的文艺思想从标签中解放:
• 辩证之眼:鲁迅并非非黑即白的批判者。书中揭示,他前期以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剖析国民性(如《阿Q正传》对精神胜利法的鞭挞),后期则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审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(如对“第三种人”论争的回应),其思想始终在动态中演进。
• 战斗性≠偏激:鲁迅的“骂战”背后是深刻的思想交锋。作者指出,他对“新月派”人性论的批判、对“民族主义文学”虚伪性的揭露,皆以“为人生”的文艺观为锚点——文艺必须扎根现实,服务大众觉醒。
本书提炼鲁迅文艺思想的四大特质,构建起理解其复杂性的坐标系:
1. 辩证的锋芒:鲁迅拒绝教条,书中以《拿来主义》为例,展现他如何辩证对待传统文化——“取其精华,弃其糟粕”,这一思想至今仍是跨文化对话的圭臬。
2. 战斗的血性:从《狂人日记》到《且介亭杂文》,鲁迅的杂文是“感应的神经,攻守的手足”。作者强调,其战斗性非为破坏,而是为新文化“催生”。
3. 诗性的表达:鲁迅的文艺理论从不枯燥。书中摘录他对木刻艺术的评价——“有精力弥漫的作家和观者,才会生出‘力’的艺术”,其语言本身便是美学实践。
4. 知识的熔炉:本书钩沉鲁迅对尼采、托尔斯泰、厨川白村等思想的吸纳与转化,揭示其“外之既不后于世界思潮,内之仍弗失固有血脉”的兼容智慧。
本书绝非枯燥的理论汇编,而是将鲁迅思想置于当下语境的对话录:
• 给创作者:鲁迅对“为艺术而艺术”的批判(如讽刺“象牙塔里的啁啾”),直指今日流量至上、脱离现实的文艺弊病。
• 给思考者:书中剖析鲁迅“国民性批判”的双重性——既哀其不幸,又怒其不争,为理解当代社会心理提供镜鉴。
• 给普通人:鲁迅的“立人”思想(“首在立人,人立而后凡事举”),在个体意识觉醒的今天,仍是重建精神家园的基石。
闵开德与吴同瑞的笔触,既无造神式的讴歌,亦无解构式的质疑,而是以平实却深邃的叙述,邀请读者与鲁迅展开一场平等对话。书中附录的鲁迅书信、杂文片段,更如散落的拼图,让读者亲手拼凑出那个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的复杂灵魂。
翻开这本书,你将遇见一个更真实、更丰沛的鲁迅——他的愤怒与温情、绝望与希望,终将成为照亮你思考的一束光。
http://chinesebooks.42web.io/index.php